close

蘿蔔入幼兒園也即將滿兩個月了,
這段期間他的心路歷程也從一開始的懵懂、到有些排斥抗拒、
到現在很喜歡某些課程所以沒有不喜歡上學,只是不想跟媽媽我分開。
詞彙越來越多、伴隨著也有自己的主見也越來越強,
也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心,同樣的問題會像跳針一樣反覆詢問XD

 

所以我覺得親子間的對話與溝通是很重要的,
剛好看到信誼有開了這個線上的課程,就火速報名了。
因為線上回播的期限只到今天(9/30),所以連接就不放上來了;
主講人是心理師駱郁芬小姐,課程時間有兩小時原本我擔心會很冗長無趣,
沒想到就順順地聽完了。
主講人的口條很清晰、重點章節也都分析的很清楚,聽起來很舒服。
我跟蘿蔔聊天的時機主要是每天放學去接他的時候,
目前我都是走路去接他,回家的這一段路就是我先關心他今天在學校大概發生了什麼事,
然後晚餐後就會看老師分享的課程照片,搭配聯絡簿上課的內容來與蘿蔔交流,
一邊認識他的同學、一邊看他上課時的反應來了解他是否有興趣、
或是有沒有跟上老師的進度等,
最後就是陪睡這段時間。
睡覺前這段時光除了可以交流、還是親密接觸的重要時光,
不管是摸摸頭、抱抱、幫蘿蔔抓抓背跟親額頭,
雖然會壓縮到自己的時間,但是我覺得對於奠定親子關係是很重要的!

 

然後課程有說想與小孩交流主要可以分為五個步驟,

  1. 定錨:想聊什麼(ex.今天上學開心嗎?晚餐想吃什麼?)
  2. 聚焦:找一個可跟著走的脈絡(ex.今天的課後輔導上什麼內容、你喜歡嗎?)
  3. 拋鈎:引發經驗連結分享邀請(ex.我們上次住民宿有玩水很開心、你想上游泳課嗎?)
  4. 回應:分享經驗與想法(ex.媽媽以前小時候不愛刷牙所以現在有蛀牙痛痛)
  5. 收尾:連結情感(ex.好期待十月一起去看恐龍)

 

當然跟不同年齡的孩子內容也是要稍作調整,
畢竟像蘿蔔現在三歲的年齡,每次問他要吃什麼他基本上都只會說「吃麵包」,
除了他本身喜歡之外,在他的資料庫與生活經驗裡也沒有太多資訊可以選擇,
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提供選項或是自身的經驗讓對話可以繼續。

 

除了對話的步驟外,還有情境也很重要,
難度比較高的有在收到老師通知跟小孩生氣時,
雖然課程沒有提到,但我自己覺得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父母要先有穩定的情緒後、
再開始與孩子的交流。
當然也不要一開頭就是責備或是質疑的口氣,
這點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會降低對方與你對話的意願。

 

對於3-5歲的孩子,我們對話內容要以「簡化句型、縮小範圍、減少抽象」為主,
10歲以上則是不要再用娃娃音、及看大小孩的年齡來交流。

 

回到原點:為什麼想跟孩子聊天呢?
其實也不用執著於一定要依照前面的五個步驟來執行,
我們的重點只是想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關係,
其實也可以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來對待。
當一個好聊的人的元素:願意聆聽、可以等、情感同步、樂在其中
用在自身的人際關係,與親子間的對話是一樣的。

 

除了課程內容以外,我也很喜歡課後Q&A的部分,
可以吸收不同家庭間發生的狀況、也讓我知道在育兒路上我並不孤單、
蘿蔔不是最難搞的XD
這次有一個提問就讓我心有戚戚焉、內心也稍微釋懷一些。
大概就是說三歲的孩子平常講話嘰哩瓜啦的、但希望別人幫忙時就只會哭,
但其實不是他不願意說、而是不會說。

 

因為在求助時需要用到更高階的組織功能、且已經有一些情緒了,就更難好好表達,
這時候我們可以用簡化的句子去詢問及協助。
聽了這個回覆後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,想到就像身為成人的我們,
在語言不是很通順的國家,一般遊樂或是購物時或許沒有什麼問題,
反正就是比手畫腳拼湊自己會的單字可以讓對方理解就好;
但是萬一遇到失竊或是被搶劫需要幫助的時候,除了有當下慌張害怕的情緒,
要向別人表達求助我們一定也會無法好好表達,
更何況是一個才三歲多語彙也還不齊全的孩子呢?
在理解他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能的時候,
就能夠轉換我們自己的態度去安撫與幫助他們、而不只是一昧地要求他好好說,
才能對親子關係有所助益。

 

在育兒這條路上的確很辛苦有時候也很挫折無力,
但每次想到「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、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」,
就很希望可以給蘿蔔一個充滿愛的環境、建立他正向的三觀,
讓他有自信走出自己的人生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信誼 親子對話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iningocean 的頭像
    shiningocean

    我是閃亮亮的藍色螢光海

    shiningoc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